讲座期间,洪珊珊老师做家庭泡茶演示。陈伟华林汝秋摄
3月14日,在洪珊珊所作的《茶知识漫谈》讲座现场,听众在茶香里,不仅长了知识,还开阔了眼界。陈伟华林汝秋摄
编者按
据《神农本草经》记载,茶的发现和利用,距今大约有5000年历史。茶文化在中国,不仅是一种高雅的文化,还是一种大众文化,它需要更多的人去传承和发扬。
3月14日,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教师、茶艺和评茶二级技师洪珊珊,在路桥南官图书馆,作了题为《茶知识漫谈》的讲座,让听众在茶香里,不仅长了知识,还开阔了眼界。
讲述/洪珊珊记录/陈伟华
一
我们先从追溯茶史开始。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生物化学和科学史学家李约瑟曾经说过,“茶是中国继火药、造纸、印刷术和指南针四大发明后,对人类的第五大贡献”。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茶的故乡,也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而且,中国还是野生大茶树发现最早和最多的国家。这些野生大茶树生长时间之早,树体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性状之异,堪称世界之最。
茶,作为草本植物,多见于中国西南云、贵、川那些山岭重叠、气候潮湿、地质古老的原始森林之中。所以,中国西南是茶树的原产地。
茶树,按树干来分,可分为乔木型、半乔木型和灌木型;按叶型大小来分,可分为大叶种、中叶种和小叶种;按进化程度来分,可分为原始型、半原始型和进化型。
乔木型茶树树形高大,主干明显。在云南等地的原始森林中,生长着野生大茶树,就是乔木型茶树。去过那儿的人可以看到,这些茶树树干粗大,分枝部位高,自由自在地生长在广阔的大自然中。这类茶树的高度,达到数米,甚至10多米。每当采茶季节,少数民族的姑娘们,借用梯子,或干脆爬到树上去采茶。半乔木型茶树,则介于乔木型与灌木型之间。它的树形显然没有乔木型那么高大,但有明显的主干,分枝较低。这类茶树,通常在广东和福建一带茶区可以见到。灌木型茶树,主干矮小,分枝稠密,主干和分枝不容易分清。我国人工栽培的茶树,大多属于这种类型。
我翻阅了《中国茶史》这本书后发现,在西双版纳勐海县南糯山,有人工栽培的800年的南糯山大茶树;在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邦崴村,有野生栽培的过渡型千年邦崴大茶树;在西双版纳勐海县巴达乡大黑山原始森林,有1700年树龄的巴达原始大茶树。它们都有一定的代表性。1980年,我国茶叶专家在贵州,又发现世界上罕见的茶籽化石。经专业机构鉴定,认定为珍贵的“四球茶茶籽化石”。
《茶经》作者陆羽在书中说,茶作为一种生活饮品,是从神农氏开始的,而到了商末周初的鲁国时,鲁周公才将其发扬光大和传播开来。人与茶最初建立药用关系,是从茶对人类生命的拯救和对人类生存繁衍方式的维护开始的。而饮茶之事,应该是从鲁周公时代开始记载传闻的。而且,他在辅助武王时,史书上也第一次正式记录了茶事活动。
二
茶兴于唐,唐时饮茶习俗已普及,并涌现出众多名茶。那时,茶叶贸易日益兴盛,事茶技术与品茶规则,也进一步得到确立。同时还出现包括茶学专著在内的一大批茶文献、茶文学作品,最出名的当属陆羽的《茶经》。在唐朝时期,饮茶习俗不仅在中华各民族间被广泛传播,还走向了世界。
茶文化自两晋萌芽,唐成格局,两宋拓展。自元以降,其风貌更是辽阔而庞杂,好比从历史冲浪进入到江河海洋上的百舸争流。
对应元、明、清三个朝代,茶文化的审美意绪,也进入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元至明初的简约真朴,文士饮酒品茶、聚众清谈的传统已然丧失,文人以慎独作为修身养性的规诫,风雅之举难再;第二阶段为明中期至清中期,社会财富得以重新聚集,人们的精神生活得以逐渐丰富,市民阶层发展壮大,茶事也随之渐入繁琐精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开始走向末期,茶文化中的茶情事象,自然也少了发现真理的严肃性,多了闲适雅兴的玩物之趣。那时,文士官员更多的是把茶与人的关系,定位在精神颓丧时的聊以自慰。在饮茶之风方面,只是技艺、器物和环境越来越好,而缺少的则是前朝所蕴含的家国情怀。人们更注重于个人生活中的德行操守和趣味雅兴。第三阶段为清代中后期,触角一直后延到民国初年,茶文化事象呈现了两级分裂:一方面茶文化沿袭着明代传承的奢靡繁复;另一方面,中国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劳苦大众普遍生活艰难,象征着安居乐业的饮茶习俗,在那时逐渐失去光华。但在那个时期,茶叶制作则呈现百花齐放。绿茶炒青技术普及全国,花茶制作开始出现并趋于成熟,红茶、青茶也相继诞生。六大茶类至此全部形成,品饮方式点茶法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散茶冲泡方式日益完善,且成为一种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和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文化形式。
十九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我国茶叶生产和出口量仍居世界首位。1886年后,由于多种历史原因,茶叶出口量急剧下降。二十世纪上半叶,茶叶出口量断崖式萎缩,中国茶业经济跌入前所未有的深渊低谷。外部,因为前所未有的国际大冲击;内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但正如凤凰涅槃,一朝醒来,绝不能落于人后。在1961年之后,茶叶生产形式转好,直至1977年。之后,我国茶叶生产曾经处于缓慢发展状态。从1977年开始至今,中国茶叶在世界上重新崛起。
三
台州茶文化历史悠久,茶产业发达,有着深厚的茶文化底蕴。据记载,三国时期,道人葛玄曾在天台山种植茶树。于是,后人就视他为“江南植茶始祖”。后经专家们考证,临海盖竹山盖竹洞旁的“葛仙翁植茶遗址”,与天台华顶山归云洞的“葛仙茗圃”一样,时间在东汉末至三国中期,这是江南乃至中国种茶历史上最早有文字可稽查的植茶遗址和茶文化的源头。
茶推广的另一个助力,是两晋时盛行的玄学之风。玄学不仅打通了释儒道的门户隔阂,而且把世俗生活进行文化化。两晋时有大量的名族迁至江南,丹丘和道教就成为统治阶层的名族和士大夫的一个圣地和圣学,那时,谢灵运、王羲之等都来到丹丘之地。江南一带就成为道教的繁荣之地。道教对茶的认识和使用,也就十分自然地传递到佛教和儒学,同时又与名族和士大夫的生活习俗、文化风尚结合在一起,迅速大规模地推广开来。
近年来,我市将葛玄植茶地天台华顶山、临海盖竹山等作为茶叶种植基地,并结合道茶文化背景,推出了茶旅游项目等,以此进一步深入宣传茶文化。目前,我市形成了以临海、天台、三门和仙居为主的北四县(市)茶叶优势发展区域。
羊岩山茶场依托科技力量,做优“羊岩勾青”茶,培育“鹅黄”新品种。它依托自然美景,围绕“羊岩、养眼、养颜”的建设理念,打造了一个以茶叶为主题,以生态为基础,七大功能区20个景点构成的旅游、观光、度假、品茗休闲、文化展示、科教、销售、科研和茶叶加工工业旅游诸多功能为一体,以体验式为特点的茶文化主题公园。
在大力抓好名优绿茶的同时,三门县茶企业开发的花香型绿茶、乌龙茶,天台县茶企业开发的条红茶,增大了夏秋茶的利用率,提升了茶叶效益,拓展了茶叶利用的渠道。同时,由于茶产业市场前景良好,全市各地大量资本随之投入,开发、生产花香型绿茶、乌龙茶、条红茶的企业数量也在明显增多。
我学习茶艺的初衷,是为了教学和增加专业课程的丰富性,让更多的学生能爱上茶文化。在刚开始教学时,我觉得自己不仅茶理论知识匮乏,还无法品评出一杯茶的好次。近年来,我沉下心看书,在读了王旭烽和姚国坤等老师写的有关茶的书后,我觉得自己打开了茶叶王国的大门。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还专门去中国茶叶博物馆参观,又一次深入地了解了中国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同时与茶树有了一次更为亲密的接触。
在文化融合加剧的今天,传统茶文化更应为台州社会各界所重视与扶持。在制定茶文化推广战略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在学校教育中,植入茶文化课程,逐步使台州茶文化深入人心。
Copyright © 台州视窗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4038619号
免责声明:本站只提供交流平台,所有信息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
Powered by TZ106.COM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