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宴吃长寿面,接待吃待客面,嫁娶吃喜面条……谈到台州的饮食文化,面食可谓占据了半壁江山。不同于北方面食的粗犷豪迈,台州这座江南水乡的柔情也融入在细长的米面中。
拥有“米面之乡”之称的黄岩高桥街道下浦郑村,拥有100多年的历史,全村五分之一的村民从事传统的家庭米面加工。
“过去家家户户都做米面,我们村传统的工艺代代相传。”今年78岁的下浦郑村村民郑功益从18岁就开始做米面,“但做面劳动强度大,现在越来越少有年轻人学做米面这项传统手艺。”
2017年,下浦郑村文化礼堂建成,充分发掘、保护和传承了黄岩米面文化的需要,让米面文化不止局限于解决温饱,更成为了一种精神财富。
走进文化礼堂,浓浓的米面文化气息扑面,进门的大厅陈列着最传统的石捣臼、石磨、木制拗面机,还原了传统家庭小作坊的场景。走上二楼,灵动的模型将一系列制面过程刻画得栩栩如生,浸泡、淹没、滤水……
“文化礼堂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设施齐全,承办活动丰富。”下浦郑村文化礼堂管理员张从良介绍,文化礼堂配有展厅、书院、讲堂、家风家训馆等,是本村群众主要的文化娱乐活动场地。
“这个文化礼堂建得很好,平时没事来看看书,听听讲座,生活一下子丰富滋润了不少。”郑功益说。
结合米面文化的鲜明特色,文化礼堂举办了大大小小以米面为主题的活动,真正普惠当地群众。
近年来,当地米面产业振兴的脚步大步迈开,借助米面文化礼堂的特色资源平台,文化礼堂与浙江工业大学海洋学院合作,高校雄厚的专家力量支持,为当地米面生产出谋划策,寻求创新转型。米面文化礼堂则成为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让当地的米面文化得以发扬传承。
标准规范化、技术现代化、机械自动化……在科研院校的助力下,下浦郑村的“面二代”胡晨戬创新思维,刻苦研发出果汁上色的七彩米面,深受消费市场的欢迎。
借助引智高校人才科技资源,加强人才培训、技术交流、品牌文化打造等合作,下浦郑村的米面制作工艺通过机械化、智能化替代人工,解决了传统制面工作时间长、强度大带来的劳动力匮乏、从业人员老龄化等问题。
“老手艺不但得到了传承,还被这些有思想的年轻人运用得越来越好,不少外地的游客特地来看我们村的米面文化礼堂呢。”郑功益说。
数据链接:目前,我市农村文化礼堂已基本覆盖所有中心村和历史文化村落,截至2020年,全市已有2304个行政村建成农村文化礼堂,覆盖率达到76.19%,其中五星级农村文化礼堂114家、四星级农村文化礼堂296家,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品味。
Copyright © 台州视窗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4038619号
免责声明:本站只提供交流平台,所有信息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
Powered by TZ106.COM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