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子支付方式的兴起,纸币和硬币在日常生活中被使用得越来越少。如今市面上早已难寻一分钱的踪迹,不过精确到分的交易还是时常发生,这其中会存在问题吗?近日,细心的市民王先生发现,自己去超市购买散装称重的商品时,称重后的价格显示精确到分,结账时零头却消失了。超市“抹零”是普遍的约定俗成,还是商家的自行操作?这样做合理吗?(9月18日《台州晚报》)
商家找零采用“四舍五入”的做法已成常态,说到底是怕麻烦、图省事。不必讳言,现在市面上流通的分币角币愈来愈少,由于几分几角微不足道,大多数消费者经济上可以承受,心理上可以接受,并不会过于计较。正是在“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语境下,这种潜规则才在商界逐渐蔓延开来。
表面上看,“四舍五入”结账似乎很公平,但细数这“四舍”只舍掉1至4四个数,而“五入”则进了5到9五个数。从几率上来讲,“舍”的概率为44.44%,而“入”的概率却有55.56%,“舍”与“入”相抵还是稳赚不亏,更何况商家往往选择性地执行“五入”而不“四舍”。由此可见,找零“四舍五入”是一种变相的“揩油”,多收钱款应属不当得利。
应看到,尽管找零“四舍五入”有悖于《价格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但之所以能游走于法律边缘,在于维权成本高、程序繁,消费者往往选择性“沉默”,而在“法不责众”潜规则下,职能部门的被动式“执法”也常常力有不逮。
不让“四舍五入”再侵权,在我看来,得靠制度、靠监督锁住商家的“随心所欲”,用明规则彻底打掉潜规则。对工商、物价等部门来讲,要强化市场监管,增派力量进行巡查,通过提前打“招呼”、暗访、受理举报等途径,从严规范价格秩序,有效打掉“不找零”的“霸气”。同时,还可通过行业协会、市场协会等组织的干预和管理,以及舆论监督、社会监督,让不良商家感受到来自市场的压力,从而自觉遵守市场准入法则,约束自身经营行为。对商家而言,应加强与金融机构、公交公司等单位的合作,储备充足的零钱以备结账之需,还可通过会员卡升级存储等技术手段来破解找零难题。
Copyright © 台州视窗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4038619号
免责声明:本站只提供交流平台,所有信息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
Powered by TZ106.COM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