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国两千多所高校迎来新生,当中出现不少民办大学包括企业办大学的身影。这几天,在成都刚落成的吉利学院新校区就迎来首批6000名新生入学。吉利学院创建于1999年,2014年升格为本科高校。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民办教育就是热议话题之一,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许多企业办大学走到今天,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也输送了越来越多的人才。可民营企业为何涉足教育?特色在哪里?
追溯历史,我国有民办教育的深厚传统。孔子广收门徒,倡导“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各类私塾、精舍、书院经久不衰。放眼国外,一众常青藤名校彰显了民办大学的勃勃生机。改革开放以来,民办教育不断发展壮大。企业搞教育,大多是瞅准了产业链与人才链的互动关系,以求打通产学研贯通的渠道。它们通常将自身的行业资源投入办学中,凸显自身特色,为企业和行业的产业链培养人才。
因为直接面对市场和生产一线,企业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比如,企业办大学的老师既能上讲台授课,又能下车间担当工程师,而这样的多面手是普通研究型大学所缺乏的。企业最懂技术短板在哪里,最清楚需要怎样的人才,所以企业办教育就更有针对性,更能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学生也更具实战性,容易找到适合的岗位发挥所长。事实上,这是一件“双赢”的好事。
可要把好事办好并不容易。企业投身教育的第一天就要知道,办教育不可急于求成,不能过于功利,而且企业办教育,不仅要瞄准产业链条的一个个难关,攻克一道道难题,也要为社会输送人才。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企业一定要做好长期投入的打算,理所当然地扛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坚守初心,始终如一。
教育还是一个专业活儿。企业强于经营管理,但不一定擅长学校运行管理、学科和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要破解这些难题,民办大学主动和公办高校展开合作确是好路径。比如,吉利学院就与北京大学签订战略支持协议,在学科和专业建设、师资队伍、科研创新等方面得到北京大学的大力支持,这不失为一种有益探索。
如今,我国制造业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位,也建立起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体系,可人才规模、结构与发展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前沿的核心技术部门,呈现出人才短缺情况。这既需要公办高校持续开拓奋进,也需要企业投入更多资源,合力培养更多人才,让各类人才崭露头角,让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
Copyright © 台州视窗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4038619号
免责声明:本站只提供交流平台,所有信息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
Powered by TZ106.COM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