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马路市场,很多人马上会联想到摊点乱设、车辆乱停、垃圾乱扔、污水乱倒……一方面因为价格便宜购买方便,马路市场成为一些下岗职工、低收入者和外来务工人员赖以生存的“饭碗”;一方面也给周围的居民带来出行不便和生活上的困扰,还严重影响市容。
对市民们既爱又恨的马路市场,能否在“方便生活”与“不影响市容”之间找到平衡?
如何处理好“脸皮”与“肚皮”、“繁荣”与“市容”之间的关系,温岭的城市管理者们,正在给出答案。
化堵为疏,自产自销农户“规范入场”
近日,在温岭市太平街道北山村菜市场旁的自产自销疏导点上,81岁的潘领姐老太太早上五点多就拎着自家种的一些鲜嫩油菜、小青菜和葱,在靠近门口的第一个摊位坐下,熟门熟路地摆好了蔬菜。
与潘领姐一起走进疏导点的,还有200多户自产自销的菜农。“在这里可以放心卖菜了。”老太太笑着说。一位刚买完菜的“马大嫂”则告诉记者:“有了这个自产自销的疏导点,不仅方便我们买菜,而且地上干净多了。”
北山一带的“马路菜场”已有十多年历史,来这里的自产自销菜农从当初的十余户发展为200多户,成为温岭市城区最大的马路菜场。
从北山公交车站至斜桥200米长的非机动车道上,小菜摊点将两侧挤得水泄不通,由此带来了卫生、交通等问题,成了困扰当地居民的一大顽疾。除了道路拥堵和交通隐患,卫生问题更是附近居民投诉的焦点。环卫工人说,马路市场每天凌晨3点经营到下午1点,他们一天清扫的垃圾有七八桶,接近一吨了。
今年2月份,温岭市行政执法局在多次恳谈、收集民意的基础上,联合村、街道及相关部门,紧邻马路菜场开辟出一块近两亩的空地,供自产自销农户使用,一举解决脏乱差,又解决了菜农卖菜难的问题。
新建成的疏导点三侧围墙,一侧为铁丝网,地上用黄漆画出一个个长宽约1.5米的方块,每排约60个,共4排。摊位向60岁以上及残疾人菜农免费提供,其余的只需缴纳每天两元的保洁费,即可使用。
建立疏导点,引导自产自销菜农“规范入场”,温岭已不是第一次这么做。目前,该市已在温岭市区内建成五个疏导点,取缔60个马路市场。
社会化管理,“游击队”变身“正规军”
吃过晚饭,陈加寿来到温岭市九龙商业街时代广场,开始了工作。
“这地方可不能摆摊。”远远看到一个小贩推着甘蔗在叫卖,陈加寿赶上前去,摆了摆手。经过几分钟交涉,小贩终于离开。
67岁的陈加寿,是汇头王村村民。最近一段时间,他和另外八名村老人协会成员有了新的工作:配合物业管理公司的十名专职人员,负责时代广场疏导点的日常管理和卫生保洁工作。
今年3月,温岭在时代广场划出一块区域,作为疏导点,通过招投标,邀请物业公司配合所在村委会,对流动摊贩进行管理。随后,137名经营户通过公开招标,顺利成为疏导点的正式“摊主”。这些经营户在相关部门均有备案,“游击队”从此成了可管控的“正规军”。
这是温岭在市容整治中引入社会化管理的第二次尝试。此前,温岭在对购物中心小吃街的管理上,也采取了这种方法。
与自产自销菜农聚集而成的马路市场不同,时代广场、购物中心等地的流动摊贩以经营日用品、熟食为主,造成的主要问题是环境卫生、噪音扰民、治安隐患等。对这类摊贩的管理,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和人力。“因此,引入社会化管理,也许是一种比较合理的管理尝试。”温岭市行政执法局副局长沈军民说。
新设立的时代广场疏导点,一共137个摊位,其中96个服装百货类安排在商业街南北天桥之间;小吃类、水果类放置在时代广场喷泉西南方向,分为四排,共41个摊位,每个摊位都配备上下水设施,并安装排污管道。短短几天,这里聚集了大量人气,俨然成了一个极具特色的“小市场”。
长效管理,实现“三赢”
实现流动摊贩集中管理后,温岭又推出了一系列长效机制。
在疏导点内,省内首创的市容ABCD动态分类管理正在实施,由行政执法局设立标准,每天对摊位的卫生情况、消防情况以及摊主是否诚信经营等多方面进行常规检查,实施“周评分、月分类、季考核”,凡是被评为D类的摊位,租期满后将被收回摊点临时占道经营权,并列入黑名单。
在疏导点外,派专人定岗巡查,整治流动摊贩,以保障租户利益。
“除了白天的例行巡查,每个队员每周还有一到两次夜巡。”温岭市行政执法局城东中队队员林宇超告诉记者,相比以往,工作量减轻了,执法过程中与摊贩的“较量”也少了,“能够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其他工作中去。”
摊贩的生存问题解决了,市民们满意度也上升了。以购物中心为例,2013年,该市“96310热线”接到相关投诉高达39件,而设立疏导点实行市场化管理后,2014年至今仅有九件投诉。
Copyright © 台州视窗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4038619号
免责声明:本站只提供交流平台,所有信息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
Powered by TZ106.COM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