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序看贴
  • 倒序看贴
吧友

人物名片:张小赧,三友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1971年,时年25岁的张小赧不顾“割资本主义尾巴”的精神枷锁,以“打硬股”的形式集资2250元,创办了一家作坊式加工厂,成为台州乃至浙江省民营经济的发端之一。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张小赧敢为人先,勇于挑战,不忘初心,创造了三友47年来长盛不衰的发展奇迹,将三友打造成集纺织专用器材、塑料家居用品、摩托车等制造业于一体,并涉及国际贸易、小额贷款服务、生态农业、酒店等领域的民营企业集团。

   

穿过熙熙攘攘的村居小道,记者远远就看到有“中国·三友”字样的标志性建筑,临近边上,很难想象这个与周边乡村和谐互融的现代化工业园区,背后是一家坐拥10亿元资产的企业,其主导产品——纱管在同行中处于遥遥领先的龙头地位。

在中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9年、浙江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不到4年的今天,从路桥一家低矮破庙里起家的三友控股集团,在董事长张小赧的带领下,已经走过了47年的风雨征程,而且保持长盛不衰,并奔着百年企业、百年品牌的“双百”目标前进。

布鞋、乡土口音的普通话、黝黑的脸,张小赧的身上带着浓厚的台州乡土气息,但从其坚毅的眼神和自信谈吐中能读出,台州老一辈企业家劈波斩浪、勇立潮头的精神与气魄。

追寻张小赧以及三友的发展轨迹,可窥得一卷台州民营经济从无到有、蓬勃兴起的辉煌历史。

“打硬股”办企业,三起三落,破庙中走出大企业

在台州老一辈创业者、企业家当中,很多人出身寒苦。

1946年,张小赧出生在路桥区金清镇卷桥村(原黄岩县新桥区卷桥村)的一个贫寒农民家庭,是家中六个孩子中的老大。因为家庭困难,张小赧只读了小学,但他抓住一切机会学习,在“文革”的夹缝中活学活用、做好事成为“红人”。

在缺衣少食、一天只有1毛钱工资的年代,张小赧渴望搞个体经营,能多挣工分多挣钱,但当时的条件根本不允许。

1971年,张小赧迎来办企业的重大机遇。根据当时中央的“三就四为”方针,卷桥要发展社办企业,时任生产队团支部副书记的张小赧成为可靠的人选。因办企业没有启动资金,张小赧就邀集了24个农民兄弟“打硬股”,集资2250元,于1971年底在破旧的靖海庙中,办起了卷桥综合厂卫生香加工厂。

初时,工厂产销两旺,生意红红火火,一般女员工每月工资都有十八九元,大家的生活逐渐得到改善。

然而,经营一段时间后结账时才发现,工厂只够发工资,几乎没有利润。张小赧的第一次创业就此失败。

一条路走不通,就换一条路走。此后几年,张小赧多次带着大家转产,先后生产白油、工艺编织品、尼龙网袋、民用小刀等日用小商品,却屡受打击,三起三落。

“生产小刀,说是管制刀具不给生产;生产丝网袋,说材料是渔业物资,破坏渔业生产,还差点被抓起来。”张小赧说。

尽管,创业险阻多,困难重重,张小赧还是挺过来了。

截至1978年,企业共赚了10万多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

1978年的改革开放为中国发展翻开新的一页,也给张小赧带来了转产的大好机遇。

1979年底,张小赧从一位纺织业的业务员口中捕捉到一个信息,我国纺织工业已确定将全国所有纺织行业的木质纱管改为塑料纱管。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张小赧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大商机:“全国几千家纺织厂,如果全部换用塑料纱管,数量得有多少?”

当即,张小赧决定筹办塑料纱管厂,马不停蹄地带着团队到上海等地拜师学艺。为解决设备购买资金问题,张小赧与公社签下“生死状”,终于从银行贷到15万元钱,购得一台125A注塑机开始生产。

由此开始,张小赧抢抓机遇,不怕难、不认输,全力出击,走进了中国纺织行业的王国,并通过十多年的努力,将塑料纱管做到行业之冠。如今的三友,已经是集纺织专用器材、塑料家居用品、摩托车等制造业于一体,并涉及国际贸易、小额贷款服务、生态农业、酒店等领域,拥有资产超过10亿元的民营企业集团。

勇立潮头,不忘初心,要做百年企业

因为出身于农民,发源于乡野,张小赧深深感到农民企业家和民营企业存在着先天不足,因此,在企业逐渐壮大的同时,张小赧通过不断学习不让自己企业落伍。打铁先得自身强,1982年,36岁的张小赧带职去浙江大学读企业管理,苦读8个月,带回10个笔记本。

随后,张小赧在企业内部,从企业文化建设、党群建设、人才改革、产品质量管理、经营产权制度等方面开始全方位的改革,每一步都走得十分稳健,每一次转身都那么从容,逐步从草根企业向现代化企业迈进。

“先天不足,后天补上。”“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来自基因,基因是父母给的,而机遇要靠自己去创造和把握。”“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梦自己圆。”“一条路走不通,就换一条路走。”……张小赧这些时常挂在嘴边的简单话语,渗透的是这位民营企业家的睿智和聪慧,他提出“五个坚持”“五有理念”“七个领先”“订单是天,质量是命”等管理思想,成为三友发展的宝贵财富。

从创业至今,张小赧带领着企业一直在换路走,后来又走上了多条路,就是三友已在实施的跨区域、跨行业、多元化发展战略。

同样,自始至终,张小赧一直不忘初心,始终坚定三友最主要的核心竞争力,产业根基就是老本行纺织纱管。“纺织纱管是工业用的东西,属于理性产品,需求相对稳定。衣食住行,只要人们还要穿衣服,纺织行业就倒不了。”

在纺织行业的老本行上,张小赧带领着三友,矢志不移,精耕细作,攒足后劲,做精做强,从上世纪80年代制定质量管理模式、组建技术研发中心;到90年代斥资千万元实施技改,与高校携手研发;再到本世纪初,企业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实施人才持股……

为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2015年,三友组建塑料纱管自动化设备研发创新团队,打造纱管注塑成型自动化车间。据了解,该项目属国内首创,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能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目前,已完成样机测试和试验,待项目全部完成后,可减少三分之二的人工,降低生产成本10%以上。

“有思路才有出路,有思想才有市场,有作为才有地位,有效益才有发展。”今年5月30日,在台州塑料行业协会换届选举上,张小赧将带领台州塑料行业发展的接力棒交接给年轻一辈,同时把自己弄潮商海40多年的宝贵经验财富也分享出去。

如今,老骥伏枥的张小赧正期待着三友“双百”蓝图的展开,希望通过几代三友人的努力,把三友建设成百年企业,打造成百年品牌,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常青树。


赶紧回复一个吧,可以获得积分噢!
本贴共有0个回复,点击率145回到『网商分享』
发表回复
也可按Ctrl+Enter提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