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耳尖叫、大声哭喊、扰得邻居心焦不安……公共场所,相信很多人都碰到过“熊孩子”大闹的场景。作为旁观者,面对这种情况时,你会主动出面制止,还是选择“忍一时风平浪静”?当孩子不服从管束时,家长又应该如何正确处理?
“熊孩子”公共场合捣乱,令人头疼
近日,椒江的陈女士(化名)向本报反映,自己在家附近的瑜伽馆健身时,总是会碰见“熊孩子”捣乱。
“前几天,我和朋友们正好上瑜伽课,班上有个家长带了两个孩子,大女儿还算安静,小儿子可是相当闹腾。”陈女士说,瑜伽课开始没几分钟,就被“熊孩子”的吵闹声打断了好几次,原本应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一节课,愣是成了闹哄哄的“菜市场”。
“课程进行到一半时,这孩子拿起了瑜伽球,无缘无故地朝着我们跑过来,结果不小心摔倒了。”庆幸的是孩子没摔伤。
事后,陈女士将此事告知了“熊孩子”的妈妈,没想到得到的却是毫不在意的回应。
陈女士的无奈,相信很多人都曾经历过。今年1月,在路桥螺洋街道,一个“熊孩子”趁家长不在惹了祸,对着行人乱扔炮仗,好在没有伤到人,也没造成经济损失。
无独有偶。在临海桃渚,两个“熊孩子”上街比赛扔石头,结果把别人家围墙里停着的奔驰车后挡风玻璃砸碎,其家长却拒不赔偿。
当然,“熊孩子”的调皮捣蛋不仅仅局限于这方面。前几年,温岭滨海有个7岁男孩,在接受妈妈照看妹妹的委托后,玩性大发,拿了爸爸留在茶几上的打火机,结果把沙发点着,身陷险境。
缺乏适度管教,孩子叛逆心理增长
“熊孩子”的捣乱行为,这几年引发了不少社会舆论,网友们纷纷表示“深受其害”,许多人甚至明确表示,“熊孩子不听话,打一顿就好了。”老话说“养不教,父之过”,如何正确管教孩子,才能让他们不变成外人眼中的“熊孩子”?这考验了家长的智慧。
路桥的刘女士(化名),从前是位典型的“虎妈”。她的观点是,体罚教育虽已过时,但“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老话还言犹在耳,这让她非常纠结。“有时候,我儿子就太不听话了,忍不住想多教训几下,但又怕他有逆反心理,越管教越叛逆。”刘女士说,尤其是当家里还有老人在的时候,每次亲子间的争吵,他们都会出来干涉,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老一辈人总是偏向孩子,导致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不断,这让她更是头疼。
难道以说教为主的“鼓励式教育”,才更能帮助孩子健康地成长?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刘女士也一直在摸索着教育的正确理念。她认为,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应该从小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或生活习惯。“一味地体罚很可能适得其反,但也不能一味地纵容孩子无底线的捣乱行为。”刘女士告诉记者,她老家的一个亲戚,养孩子的方式就过于溺爱,导致他家的孩子,打小就没有正确的成长观念。
“过年回老家,这孩子见到我们也不爱打招呼,饭桌上一直死盯着手机看,上回有个长辈说了他几句,他立马回嘴‘关你什么事’,没想到他妈只是笑着说他不懂事,嗔怪了几句就算完事。”刘女士告诉记者,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因为是亲戚家的孩子,自己也不好多嘴,想想就是家长“心大”,缺乏管教,等到孩子以后“长歪”就再难改回来了。
家长以身作则,尊重孩子的个性养成
在刘女士看来,教育是日积月累的过程,而“熊孩子”的养成,也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平时在家,我们夫妻俩就会特别注意孩子的言行举止,他如果一直任性,闹个没完,那我们就会采取必要的管教措施。”刘女士说,“当然,言传身教也是非常重要的,除了说服教育,我们做父母的在外的一言一行也要有礼貌、讲分寸,孩子都会看在眼里,暗暗模仿。”
曾是教育工作者,如今有两个孩子的宝妈王谣,对此表示十分赞同。在她看来,解决“熊孩子”问题的核心和关键,在于家长和孩子的定位清晰。“别总觉得孩子他们只是孩子,做错事了‘情有可原’可以无理取闹,骨子里,其实是不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心态。”在王谣看来,就算是孩子,不可以做的事也绝对不可以做。作为家长,要善于引导孩子把“调皮捣蛋”的精神用到有意义的地方。“学会与孩子沟通,最好能和他们建立一个平等的关系。”王谣说,不过在此的前提是,家长必须提高自己的素养,才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孩子的人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