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与“新起点”,新一轮台州发展之谋从这两个词出发。
台州在思考:在新常态下如何赶超跨越?在新起点上如何再创辉煌?回顾撤地设市20年的历史,分析资源禀赋与发展现状,捕捉时代背景和时代要求中蕴含的机遇,一个新的城市发展定位渐渐清晰。
“要把台州建设成现代化港湾都市区!”刚刚闭幕的市四届四次党代会这样提出。围绕这一定位的,是建设国际智造名城、建设海上丝路港城、建设山海宜居美城这三大战略支撑。至此,“一都三城”战略目标正式确立,城市新蓝图与顶层新设计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循着历史脉络,可以窥见20年接力迈向现代化的光辉进程
台州城市发展定位课题组在梳理历次市党代会和历届党委政府有关台州城市发展目标定位后,归纳出五方面元素:始终坚持“现代化”的时代方向;始终坚持“大城市”的发展目标;始终坚持“工业立市”的发展方略;始终坚持“港口”的重要地位;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形势和台州发展实际,及时丰富完善发展内涵。
而这也成为此次台州城市发展定位研究的逻辑起点。“充分吸收上述元素,牢牢把握发展轨迹,使得‘一都三城’战略目标与撤地设市以来一系列战略思想一脉相承,继承、创新和发展了战略谋局。”市委副秘书长、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颜邦林说。
早在20年前,市第一次党代会就提出,要致力于打造科工贸发达的现代化港口城市。20年后的今天,现代化仍是台州发展的终极目标。在市四届二次党代会提出要确保在2017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后,决策者就已开始考虑台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努力方向。
市委书记吴蔚荣指出:“立足于‘两富’、‘两美’现代化浙江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要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这就是现代化的新内涵与新要求。
在现代化的统领下,台州将以国际化、智能化、生态化、一体化为导向,坚持港口引领、三湾联动、中心崛起、山海统筹,构建起东部湾区经济带、中部都市经济带、西部生态经济带协同发展大格局。
市党代会报告这样阐述:“港和湾是台州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要加快台州组合港的深度开发,充分发挥港口对城市和产业的引领作用;要发展海湾经济,推动城市依港而兴、拥湾发展”。而“都市区”是城市化发展的高级形态,也体现了台州在省域城市格局中的地位和层级,必将成为未来台州城市的基本形态和架构。
这样,“现代化港湾都市区”的战略意图便跃然纸上。这一定位也在更高的层面上涵盖了加快中心城市发展、提高中心城市的融合度和带动力,推动县域经济转型等既有发展思路。
分析现实基础,制造业发达、港湾资源丰富、山海之利成为支撑台州城市发展定位的“三驾马车”
“转型阵痛”不能掩盖台州制造业的产业优势:制造业门类齐全并形成若干有影响的支柱产业,拥有32家上市公司,70多个工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一批创新型龙头企业和许多成长型企业正不断发展壮大……
去年12月26日,在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东部新区,广汽吉奥台州基地项目和海正海诺尔年产5万吨聚乳酸产业链项目开工。在此之前,中国北车台州配套产业园项目正式签约,巨科新型超高强高韧铝轮毂项目、吉利V汽车项目等重大工业项目相继开工,台州制造业不断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关于台州城市发展定位的建议》一文称,“制造业及其产业体系是台州未来发展的最硬实力”。而这,也成为建设国际智造名城的最大凭仗。
建设国际智造名城的使命在于,加快传统制造向高端制造、智能制造转型,打造台州工业升级版。市党代会报告一针见血地阐明这一使命的重要性:“制造业是台州的立市之本,必须进一步强化产业对城市的支撑”。
而“建设海上丝路港城”这一战略支撑的提出,则源于“港口和海湾是台州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的战略判断。
放眼台州大地,最大的资源无疑是海湾,台州湾、三门湾、乐清湾三湾相拥,沿海产业带陆域总面积达219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达6910平方公里。随着头门港顺利开港,大麦屿港等加快发展,台州港口优势日益凸显。
“从发展形态来说,台州逐渐从沿路、沿江向沿海跨越,正从内陆时代走向滨海、海洋发展时代,城市的空间形态和生产力布局已经产生了‘向湾发展’的趋势,呈现出‘拥湾发展’的态势,拥有了发展‘湾区经济’的雏形。”市发改委主任张锐敏这样分析。
这一改变的现实基础就在于,沿海大通道投入使用,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以及以头门港为起点的351国道、沿海高速、金台铁路、城际铁路、新机场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沿海开发大平台基本形成!
“一都”的第三个战略支撑是“建设山海宜居美城”。
台州东部向海,西部环山,山海的地貌结构造就了城市独有的生态环境优势,形成了“山在城中,水穿城过,海在城边”的独特美景。同时适合的纬度使得台州气候宜人,是全国温湿度指数最适宜人居的地方之一。同时山海的地理形态孕育了山海的文化特质,造就了多种文化基因的融合。据此,台州城市发展定位课题组认为,“山海宜居是台州未来发展的最大竞争力”。
把握时代脉搏,从发展新常态和国家新战略中捕捉台州机遇
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是一个区域得以发展的最大秘诀。反观台州,为何要在这个时候提出城市发展定位?她将如何顺势、如何乘势?
“城市发展定位,引导城市发展的方向。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名称和城市形象塑造问题,而是意味着一个城市在新常态下,在全省、全国、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角色的进一步调整和战略的调整。”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兵说。
“新常态”这一概念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得到全面阐释。当前,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与此同时,中央正式提出并重点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构想。台州地处长江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会点,同时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其发展机遇毋庸置疑,“海上丝路港城”也据此命名。
而省委坚定不移地实施“八八战略”,推动浙江现代化建设从“两创”、“两富”迈向“两美”,引领省域现代化建设进程,这些都共同构成了台州提出城市发展定位的宏观背景。
对于台州自身来说,目前已进入“四化”融合新阶段和转型升级关键期,同样需要进行城市发展定位研究。而原有“环绿心组合式城市”的城市定位,专家认为更多的是一种地理概念,不能代表城市的真正定位。
“紧扣宏观形势和台州实际,高瞻远瞩,正当其时,科学务实”,在刚刚闭幕的市党代会上,“一都三城”战略目标得到了代表们的高度认同。
“这个定位的提出也是对全市人民的承诺,从群众视角看台州城市定位,不是看目标够不够‘高大上’,而是看城市发展和群众需求是不是统一。”吴蔚荣说。“一都三城”城市发展定位,把加快发展、富民增收、生态宜居、生活品质等群众诉求提炼出来,带领群众共建共享美丽城市,创造美好生活。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台州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法治台州建设进程中,已全面开启“一都三城”建设的序幕。
Copyright © 台州视窗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4038619号
免责声明:本站只提供交流平台,所有信息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
Powered by TZ106.COM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