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激荡中,绽放智慧的魅力;畅所欲言中,描绘发展的图景。一年一度的市委市政府工作务虚会,在热烈的氛围中召开了。
今年务虚会的背景有别于往年:即将迎来的一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和谋划“十三五”的关键之年;经济新常态已经衍生到各个领域,在带来新风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和新机遇;撤地设市20周年的台州,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亟需更高层次的发展……会上热烈的讨论、创新的思维、认识的提高,形成一个共同的交集点——我们不仅要真抓实干苦干,也需厘清思路。
“我们要善于在国际国内发展变化的大势中把握台州的方位,寻找台州的机遇,做到在观念上适应、认识上到位、方法上对路、工作上得力”、“台州市场经济率先发育,似乎比较早地进入了新常态,比较明显地进入了爬坡过坎的新阶段”……在讨论中,大家分明感受到了在新常态大背景下加快台州城市发展的紧迫感与责任感,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大家认为,在新常态下,台州涌现出了稳健、转型、活力、突破等诸多亮点,却仍有隐忧。
面对新常态,台州如何负重前行?台州靠什么赢得未来?台州要建设成为一座怎样的城市?务虚会上提出的“一都三城”城市发展定位建议,成为思想火花碰撞的焦点。
20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传承接力,不断深化全市发展战略体系,从建设科工贸发达的现代化港口城市,到“三张名片”、“三个台州”、“四大战略”,形成了一脉相承的城市发展脉络。如今,中央提出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大战略,让台州在这个开放格局中,处在了长江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汇点上,同时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面临重大发展契机。
可以说,在此时研究并提出台州城市发展定位,正当其时,时不我待。
“目前,我们具备了较好的港口条件和扎实的产业基础,找准定位,能有效提升产业和城市的竞争力。”市发改委主任张锐敏说,随着港口资源的不断开发和重大交通设施的不断建设,台州沿海开发的大平台基本形成,港口和海湾是台州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
数据最具说服力:台州港全港规划岸线共有158.36公里,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50多个,其中台州港头门港区建成后吞吐能力可达1.69亿吨;台州沿海产业带陆域总面积达219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达6910平方公里,是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主战场。而坚实的制造业基础、丰厚的企业家资源、雄厚的民间资本、良好的大中小企业群体成长环境,成为台州新一轮发展的最硬实力,山海宜居又赋予台州未来发展最大的竞争力。
带着从全面实现小康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历史使命,重新审视台州在全省城市格局中的地位,精确分析台州的核心优势和城市特征,新的城市发展定位让台州发展“升级版”跃然纸上,让全市人民对热切期盼的美好生活更有自信。
如果说区域发展是个大舞台,产业集聚区则是这个舞台上最引人瞩目的领舞者之一。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主任程进表示,“一都三城”城市发展定位的研究,为集聚区的发展增添了强劲的动力,一个宜业、宜居、宜游的新城正在崛起。
在头门港即将开港之际,市委常委、临海市委书记柯昕野表示,这是经济新常态下,临海推进港、产、城联动发展的新契机,或将开创海洋经济发展新局面。
“面对未来,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和微观环境都将发生巨大的趋势性变化。”市委副秘书长、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颜邦林说,只有瞄准方向、顺应潮流、顺应规律,才能站立潮头、率先发展、跨越发展。
明年是台州立足新起点、迈向新目标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谋划“十三五”发展承前启后之年。找准发展方位和发展轨道后,如何付诸实践?只有两个字——实干。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竭力引进重大项目、积极深化改革创新……在谈到明年工作时,各地各部门“一把手”口中频繁迸出“高品位、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这样的词汇,谈思想、谈观点、谈判断,谈思路、谈举措、谈建议,营造出竞相发展、争先进位的氛围,昭示着全身心投入台州跨越发展具体实践的坚定信心和坚强决心。
蓝图引路,台州正在发展的道路上加速奔跑。
Copyright © 台州视窗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4038619号
免责声明:本站只提供交流平台,所有信息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
Powered by TZ106.COM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